从问题到方程说课稿

时间:2024-03-04 19:31:16
从问题到方程说课稿

从问题到方程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问题到方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问题到方程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从问题到方程》。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它是中小学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建模”的方法,为下面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对本章知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很有限,他们的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难点确定为: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来描述。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与领会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2、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分析

通过由浅入深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比较归纳,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多情境引入,始终带领学生分析题意,帮助学生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用方程来描述,让学生建立方程模型,发展方程思想,依次来分散难点。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上小学时觉得应用题较难,有同感的同学生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上了中学后,老师发现应用题不太难了,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为引出课题作铺垫。

师:在天平左右两边各放一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球天平平衡了,为什么?

生:天平的两边的小球质量相等。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由天平实验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等量关系引出课题,从问题到方程(板书)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在天平问题中,你能用方程求出小球的质量吗?

如果设两个相同小球的质量都是xg,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中包含等量关系,方程是表达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天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探究二:某排球队参加排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该队胜了多少场?

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1)要求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派一位代表发言。

(2)要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组内每位同学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教师巡视并关注:

(1)学生是否能够很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2)研讨时间。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能有学生用尝试法,有学生用枚举法,然后用列方程来解决,再加以比较,从而进一步突显用方程的好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三)揭示新知

刚才得到的方程2x+1=5,2x+(12-x)=20中,它们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练一练

1、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填序号

(1)2x+1(2)2+5=7(3)x2=2

(4)-2x+3x+2=0(5)-3+0.4y=8(6)x+1>3

2、设某数为x,根据下列条件列方程。

(1)某数的65%与-2的差等于它的一半。

(2)某数的与5的差等于它的相反数。

3、据资料,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现测得某山脚下的`气温为15.2℃,山顶的气温为12. 4 ℃。若设这座山高xm,则可得方程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应用巩固

1、例题:

七年级(1)班共有40人,男生比女生多4人,你知道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1)如果设女生有x人,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设男生有x人,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通过两个不同的未知数的设立,明确未知数的实际意义,正确列出方程,并注意解题的步骤。

2、归纳: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觉得我们怎样规范地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从问题到方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1)审题并找出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关键是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感受,交流发言,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深刻地掌握从问题到方程的解题步骤。

3、练习:

用方程描述下列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一头半岁的蓝鲸体重22吨,90天后体重为30.1吨,如果设蓝鲸体重平均每天增加x吨,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2)把50kg大米分装在3个同样大小的袋子里,装满后还剩余5kg,如果设每个袋子可装大米xkg,那么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在下面巡视其他学生的解题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很顺利的寻找到问题中所存在的等量关系,并适当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以上的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

4、知识留念,课后韵味

请你根据方程:2x+3(x–1)=27,自编一道应用题。并与同伴交流你的设计思路。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先自我小结,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作业

习题4.1第1,3,4,5题。

备课设想

设想一: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观察社会,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首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学生时时处处都依赖教师的提示,学生的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此,教师应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而这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体现,“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设想二:给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

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不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知识技能”的转化过程,是不能很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素材,赋予原题生活化的现实背景,改变设问的角度,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只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提供学生寻找数学模型的平台,这一点可以锻炼学生在实际问题转化过程中的审题、建构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对于今后的方程模型、函数模型等学习很有帮助。

从问题到方程说课稿2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从问题到方程》是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方程思想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这节课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想让学生意识到方程的出现是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为后面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从数学学科本身来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从数学教学来看,它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用方程描述;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并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②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题意,寻求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2、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的。

在(一)“体验问题,感受方程魅力”环节中,我现场用学生的年龄和老师的年龄编题,并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题(1):算老师的年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借此拉近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没有立刻解决,而是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了本课课题:从问题到方程!

最后通过天平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方程是表达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天平”,让学生对方程有直观的感受。

在(二)“解剖问题,建立方程模型”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排球联赛的题目:

这道题目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不急于告诉学生是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而是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性。

关于学生对问题(3)的解答,我预设了两种情况:

1、如果学生只会用算术方法,就继续让学生思考能否只列一个式子就能把问题解决,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如果有个别学生用方程解法,就因势利导,让他和算术方法比较,感受方程解法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更简便,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

排球联赛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感到用算术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困难,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

问题二:试一试的题目:

这是一开始上课时设置的疑问,通过对前一个问题的剖析,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刚才设置年龄问题的悬念,体会到用方程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易懂。同时师生共同归纳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几个关键步骤,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在(三)“探究问题,领悟方程内涵”环节中,我设计一道有关气温变化的题目。用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我的预设如下:

1、这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时,可能思路不同,得出的相等关系不同,从而所列方程也不同。只要是正确的,我都会加以鼓励,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理解“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0度”。我利用动画演示当海拔升高100米、升高200米、…升高xm时气温下降高度的变化,从而分化难点。

3、师生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问题到方程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为后面用方程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在(四)“运用模型,实践方程作用”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方程作用。

学生可能会直接列方程而没有设出未知数,也可能在间接设未知数时不知道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所以本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规范解题格式,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经历列方程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在学习感悟的环节中,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目的是明确知识,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最后以数学大师笛卡尔的名言小结,“夸大”方程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名人效应,对今后方程的学习与应用更加充满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法进行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在教学设计中,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的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欣赏数学、探索数学的平台,渗透给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利用多媒体和动感天平演示来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1、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这两种主要方法进行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2、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让学生展示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经历合作探究新知的过程。

3、渗透方程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从问题到方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